前幾天回家,在幫父母整理房間時,不經(jīng)意間發(fā)現(xiàn)家里的水擔斜靠在大門背后,好久沒有用了。這根水擔,我是再熟悉不過了,它是父親曾經(jīng)用過的水擔,也是父親當年挑起生活重擔的見證。如今,它靜悄悄地斜靠在墻角,像一個寡言的家庭成員一樣,默默陪伴著我的父母,我的家,一年又一年……
提起水擔,凡是農(nóng)村出來的人都不陌生,并且對它有著特殊的感情。它是一種既能肩挑又能手抬的農(nóng)具,更是農(nóng)人們勤勞和智慧的結(jié)晶。水擔是用硬質(zhì)木頭或竹子制作的,它扁扁的、長長的,兩邊有結(jié)實的繩索和掛鉤,看起來就像直挺挺的“一”字,有的微微上翹像個月牙兒。在過去那交通不便的艱苦歲月里,人們常常用它來挑運東西(水、草、糧食等),比肩扛手提要省力得多。用水擔的人根據(jù)所挑重物和自己的體力,選好重心挑起來,晃晃悠悠又穩(wěn)穩(wěn)當當,咯吱咯吱的響聲像極了勞動的號子。
我家的那根水擔,有四十來年了,是當年父親親手做的,正宗的桑木水擔,結(jié)實耐用、彈性又好,用了幾十年仍然完好。打我記事以來,家里的這根水擔就經(jīng)常壓在父親的肩膀上,無論夏日炎炎,還是白雪皚皚,它與父親一道承受著艱難的歲月,陪伴父親度過一年又一年的風風雨雨。
那時候,我家只有三間房。為改善居住條件,在鄉(xiāng)鄰的幫助下,父親箍了四孔窯洞,窯洞上面需要大量的土,上窯土就成了父親的主力活,父親搭好架,用水擔一擔一擔從地面挑到窯洞頂部,父親不慌不忙、穩(wěn)穩(wěn)向上,總是能夠安然到達窯頂。一挑就是一個多月,挑一層,就要用柱子夯一層,天天如此、從不間歇,那艱辛的情景,我至今難忘。
父親是個勤快人,他總有干不完的農(nóng)活,家里的水擔也跟著父親風里來雨里去……父親用水擔挑起了一個家,讓我們的生活一日日好起來。父親勤勤懇懇、辛苦勞作,每年的莊稼豐收,都離不開父親的辛勤操勞,離不開水擔的勞苦功高。每次種地前,父親將肥料一擔一擔沿著羊腸小道挑到溝底,撒到地里,肥沃的土地長出豐碩的莊稼。待到收割時,父親又是一擔一擔挑著豐收的莊稼趕回家,沉重的擔子在父親的肩膀上留下一道道紅印,可從沒聽到過父親喊疼喊累。
等到我上初中時,我逐漸能夠替父親干一些農(nóng)活了。起初挑水時,每走十七八步遠,就要歇一回,感覺肩頭酸痛無比,說不清是肉疼還是骨頭酸,等到再次走時,越走腰越彎,擔子也越來越重,我這才真心體會到父親的不容易……就這樣,在一年一年的鍛煉中,直到我十六七歲,我可以挑起足足一擔水,而且挑著水來和村里其他青壯年們一樣走得輕松、走得有力。再后來,我挑土、挑糞也輕松自如了很多……
如今,父親年歲已高,加之我在外工作,家里的水擔已經(jīng)很少再用了。那根陪伴我成長的水擔也一直在角落里靜默著,父親卻視為珍寶,時不時將它擦拭得光滑依舊。
歲月彌久、物件留香,水擔彎彎、悠悠情長,父親的水擔是令人肅然起敬的,它是父親勤勞的見證,也是父親的精神支柱,就像他所堅守的村莊和他心愛的土地一樣,是那么永恒長存……
()
|
陜公網(wǎng)安備 61058102000140號